近日,公司肾脏病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IGFBP7 interacts with PKM2 to drive renal lipid accumulation and fib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肾脏损伤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慢性肾脏纤维化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发现哮喘药物沙美特罗具有潜在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
慢性肾脏病(CKD)的核心病理特征是肾纤维化,其导致肾功能不可逆丧失。目前,针对肾脏纤维化的有效靶向治疗药物仍十分缺乏,阐明其分子机制是开发新疗法的关键。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临床患者样本及多种小鼠CKD模型,发现IGFBP7在纤维化肾脏中显著高表达。利用IGFBP7全身敲除(KO)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条件性敲除(cKO)小鼠模型,研究者证实缺失IGFBP7可显著减轻不同诱因导致的肾纤维化,而恢复其表达则加剧纤维化,体外细胞及类器官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此表型。
机制研究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IGFBP7通过直接靶向结合代谢关键酶丙酮酸激酶M2(PKM2),促进其K433位点乙酰化,从而增强PKM2的核转位。入核的PKM2进而激活脂质合成核心转录因子SREBP1,导致肾脏脂质异常积累,最终驱动纤维化进程。
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基于此机制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临床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沙美特罗能够有效拮抗IGFBP7的功能,并在动物模型中显著减轻肾脏纤维化,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该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即受到国际肾脏病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山东大学副董事长、基础医公司经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易凡教授在Molecular Therapy杂志上专门撰写了专题述评,对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
易凡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庾等人通过PKM2介导的SREBP1去泛素化和随后的脂肪生成,发现IGFBP7是CKD小管脂质积累的新靶点。这些发现表明,靶向IGFBP7/PKM2/SREBP1通路可能为预防CKD的脂质代谢重编程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易凡教授的权威点评进一步肯定了该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治疗潜力,强调靶向这一新发现的通路有望成为干预CKD脂质代谢重编程和纤维化进程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通讯作者为7790cnm必发集团孟晓明教授、7790cnm必发集团第二附属医院杨琴教授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莉教授。7790cnm必发集团青年教师庾聚涛、博士研究生谢帅帅、硕士研究生沈晓宇及李增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